關於胎動,烏烏醫師想提醒妳的一些事

2022.01.20

國健署因應產檢次數增加,推出新版的孕婦衛教手冊。對孕產知識教育很有興趣的我當然第一時間上線閱覽,沒想到才看第一頁就讓我內心連環發出抱怨聲。「隨時保持心情愉快?」一般人都不可能天天開心了,準媽媽煩惱如此多,哪可能隨時愉快。「贏在起跑線?」 產檢和輸贏有何關係,到底想要贏誰?
當然這些呢喃,極可能是我對用字遣詞的要求太高。不過接著往下看,我卻發現明顯的錯誤。
「第一胎在18-20週就可以感受到胎動,第二胎甚至更早」問題是大部分的人沒有這麼早感受到胎動啊!

難怪門診常有週數未滿20週的媽媽 ,因感受不到胎動慌張地要求檢查胎兒狀況。但根據我臨床觀察,只有少部分第一胎的媽媽可在20週前感受到微弱的胎動,而半數以上的人要到接近24週時才能感受到明顯的胎動。

第二胎有經驗,因此胎動來得早

懷孕八週,就可在超音波下看到胚胎微微跳動、扭動。但要感受到胎動的週數則是因人而異,統計上與胎兒是否健康活潑、媽媽脂肪厚度無關。
胎動剛開始出現的感覺和腸胃蠕動難以區分,這也就是為什麼第二胎的媽媽能較早感受到胎動,因為當第二次懷孕出現類似感覺時,媽媽就能根據經驗判斷這是胎動。另外也有人說胎動一開始很像有人在肚子裡亂摸,或是小魚在肚子裡游泳的感覺。

研究統計顯示「認真數胎動」並不會降低胎死腹中以及新生兒死亡的機率,對新生兒後續的健康狀況也無差異

胎動有就好,不必精算

在24週之前胎動的強弱每天會有落差,可能有幾天動的很明顯,但隔幾天比較忙、天氣冷時感受度又會下降,因此醫師一般都是建議媽媽24週後再觀察胎動即可。
研究統計顯示「認真數胎動」並不會降低胎死腹中以及新生兒死亡的機率,對新生兒後續的健康狀況也無差異,因此媽媽並不需要為了精算每小時胎動有幾次,而讓自己緊張焦慮,甚至無法專心做事。
相對地,當胎死腹中的狀況不幸發生時,旁人也切勿用「不夠注意,沒好好留意胎兒狀況」來指責媽媽。

其實每個寶寶都有習慣的作息和固定的節奏頻率,有些孕婦覺得胎兒整天都在動,有些寶寶就是比較文靜。因此只留意胎次數和前一天差不多即可,不用和其他人比較。

我也建議,孕婦可在胎動最明顯的時段(通常是睡前)花個十分鐘注意感受「他有在動」就好。若感受不明顯,可以吃一點甜食, 搖晃肚子、或放音樂刺激胎兒,若持續一小時感受不到胎動,也別認為先睡飽再說或上網找資料, 立刻就醫吧!

隨著週數進展,胎兒變大,神經系統成熟。胎動的感覺也跟著改變。從一開始若有似無,變成滾動、大翻身,拳打腳踢、規律打鼓般的打嗝、顫抖都是正常。到了快生產時,劇烈的胎動甚至會踢到肋骨和膀胱,讓媽媽頻尿、疼痛夜不成眠。因此我常開玩笑地說,胎動就是一種沒有很期待,有了又嫌煩的奇妙感。

胎兒在子宮內不會呼吸,臍繞頸極為常見,只要胎盤功能正常,臍帶血流順暢胎兒並不會缺氧

有一篇網路農場文宣稱「胎兒動太多可能是缺氧前兆」。這完全是錯誤的資訊,胎動增加表示胎兒狀況良好,絕不是寶寶有問題在發出警訊。這樣的迷思來自於劇烈的胎動容易讓媽媽聯想成胎兒是被臍帶纏繞,吸不到氧氣在掙扎求救。但其實胎兒在子宮內不會呼吸,臍繞頸極為常見,只要胎盤功能正常,臍帶血流順暢,胎兒並不會缺氧。
另外,媽媽觀看刺激電影、運動後常會發現胎動明顯,則是母體心跳血壓上升,連帶讓胎兒活動力暫時變強的正常生理現象,也不是寶寶被劇情嚇到的反應。

最後,我還是要再次呼籲國健署,既然台灣社會越生越少,那麼每個孕婦理應分配到更多的資源,獲得到更細膩精確的衛教資訊,才能在過多專注與期待下安心待產。不清不楚甚至錯誤的的資訊不僅無效,反而會使媽媽更焦慮,導致不必要的就醫,又怎麼可能在孕期「隨時」保持心情愉快呢?

 

歡迎臉書留言討論 請點連結

文章標籤
分享文章
烏烏醫師
Copyright © Dr. wuwu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