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共識會」新聞稿之心得

2022.03.28

台灣新生兒死亡率高居不下,新生兒科醫學會在近日召開共識會。針對報導中專家所建議母嬰政策的調整方向,最為一個婦產科醫師,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見,因此又來不吐不快。

首先是, 有討論認為,應該檢討各層級醫院的剖腹產率。但我認為在沒有確切數字佐證下,不該輕易將新生兒死亡率高與剖腹產率做連結,更何況新聞稿中提到的韓國,剖腹產率也是高達四成甚至超越台灣,但新生兒死亡率仍地於我國。由此可見剖腹產率,跟新生兒死亡率並非正相關。

剖腹產率並非越低越好

剖腹產、自然產哪個對寶寶比較安全,是經驗老道的婦產科醫師都很想知道,也難以回答的問題。因爲受到胎兒體重、剖腹產原因等因素所影響,至今研究說法不依。若直接將降低剖腹產率的政策和新生兒高死亡率做綁在一起,恐有污名化剖腹產的可能。

我認為若真要認真探討其中關聯,就該將不同生產方式(自然產、自願 / 非自願剖腹)下的新生兒死亡率呈現作交叉比對,從中找出造成差異的可能原因,而非將降低剖腹產的政策和新生兒死亡率綁在一起。

另外,報導中提及台灣剖腹產率遠高於WHO建議的10%,我認為得做更精準的解讀。

WHO曾主動建議各國剖腹產率須達到10-15%,但這是指國家的醫療資源需有能力提供至少15%的婦女剖腹的選擇,好比胎兒窘迫、胎盤剝離的緊急剖腹產,因為在這個比例內的剖腹產通常是救寶寶一命。
但當剖腹產比例超過時,對母嬰安全提升就未必有好處,得視看當地醫療設備、開刀技術等,目前沒有定論。 不過WHO也此宣言中強調,不應強一味追求數據,而是讓有剖腹需求的媽媽能獲得滿足,也就是說剖腹產率並非越低越好,還得考量當地醫療環境、母親本人需求等等。

再來是,雖說年紀越大的產婦,子癲前症、糖尿病發生的比例會增加,但隨著社會變遷,不改善職場環境,一味呼籲女性早婚早生,根本不切實踐。過度強調高齡產婦危險,又不講清楚到底哪裡「危險」該多做點什麼?反而會強化女性對生產的焦慮。
我在門診就遇過太多女性害怕地和我說

「我三十六歲了,是不是一定要剖腹」
「高齡產婦還可以繼續上班嗎? 要不要直接辭職在家休息」
「四十歲懷孕,還可以生嗎?會不會很危險?」

而以日韓為例,婦女第一胎生產年紀也都超過三十歲,其中韓國甚至比台灣更晚,但新生兒死亡率卻都比我國低。這其中,到底有何差別,不是更值得我們去探討嗎?

以日韓為例,婦女第一胎生產年紀也都超過三十歲,其中韓國甚至比台灣更晚,但新生兒死亡率卻都比我國低。這其中,到底有何差別,不是更值得我們去探討嗎?

更何況雖說高齡的子癲前症 糖尿病比例增加,也確實會因此增加早產機率。除了醫療介入外,正確的衛教宣導有時更重要,好比孕期規律運動,就有助於血壓、血糖的控制,因此高齡產婦甚至更需運動,也未必會是高危險產婦、讓新生兒死亡率提高。

母親親善到底親善了誰

最後,也有看到說法認為現行哺餵母乳的觀念已普及,母嬰親善政策已非必要,建議將資源挪至高危險群。但就我觀察現行制度根本還需要大幅度的調整與檢討。新手爸媽,乃至於一線工作人員至今根本對母乳沒有足夠的概念啊!
「初乳多久會來,寶寶一開始不願意吸,可以不可給配方?」
「塞奶怎麼處理,要引流還是針刺? 」
「餵母乳,感冒了怎麼辦?可以吃藥嗎?可以續餵嗎?」
「寶寶紅臀就是尿布換不夠,才不是母乳不耐。」
「回職場,怎麼混餵。怎麼不塞奶安全退奶」

這些知識過去母嬰親善根本隻字未提。更不用說護病比不足導致新手媽媽八小時只能看到一次護理師、沒有公家泌乳顧問,哺集乳室不夠等問題。也就是說,母嬰親善政策絕非傳達「母乳很好」的政令,就達成任務了,而是整合各種資源協助新手爸媽迎接新生命,讓新手爸媽知道餵不餵母乳,他們都能得到來自政府友善且實際的支持。

烏烏醫師
Copyright © Dr. wuwu. All Rights Reserved.